傅振嵩宗師于1928年后應兩廣主席李濟深之禮來粵傳授武藝,當時聯袂南下的還有北方拳師,萬籟聲,顧汝章,耿德海,王少周,這就是我國武術史上有名的“五虎下江南”。

“傅式太極拳”是傅振嵩宗師及傅永輝積數十年鍛鍊之經驗,在楊式之基礎上加上陳式之纏絲鏍旋,並把八卦之精髓,如擰翻搬扣推托、易筋旋腰、腰跨鼓盪及轉動等融會貫通地發展而成的。

傅式武當拳(傅家)的功夫,突出以腰、胯鬆靈見長,以身法運用為獨到之處,寓技擊於優美別致的身法動作之中,其手法、步法、發勁等都博採長而又自成一體,傅家太極除舒展和外,尚兼有俯仰、側屈,以增加肩、腰、胯運動的幅度,做到能順其勢似不倒翁那樣自然地化去來自任何一方之力; 不單定勢是招,其過渡動作亦是不斷變化的四隅實用招勢﹝採、挒、肘、靠﹞。其發勁更獨特色,是通過腰腹的微微鼓蕩或擰轉由內發於外,務令全身節節貫串,而最後達到掌指,充份體現出剛柔相濟而精妙的內家功夫。 行拳時,但見螺旋湧伏、纏綿掤裹;推手時,處處悠然成勢,粘發於不知不覺之中,此種發源於腰部的轉動,而傳至上、下肢直至未端,周而復始不斷地螺旋掤裹的細微蜿蜒如蛇行的內勁湧動,使周身筋絡不斷延伸,經脈加強運轉,連同轉腰運動及深腹式呼吸,直接按摩內臟。

“傳式太極拳”的特點是“拳勢左右均衡”,內動為主,器度威儀,易筋旋腰,腰跨鼓蕩,拳法純以腰為軸,一切主宰于腰,以意氣行勢,四肢為形,變動圓轉,上下相隨,內外相合,綿綿不斷,一氣呵成。
身法,手法,步法,肩腰胯互相協調, “神隨意動”、“神意相隨”、“形神合一”、外舒筋骨,內壯藏腑,達到通氣血,調陰陽,以靜制動,以柔制剛,進退相隨,舒展大方的套路,誠為養生妙術,達致“強身健體,益壽延年”之益。


影片示範

 

 
1926年之前,傅振嵩在北京中南海,擔任張學良父親張作霖﹝當時的海陸空軍大元帥﹞元帥府衛隊隊長及武術教練之職務。 負責保衛中南海及武術訓練的工作。當時與武當門派名師如,形意門孫祿堂、太極門楊澄浦、八卦門程延華的兒子程有功、程有龍 過往甚密,經常聚會研究切搓,成為好友。

1927年6月南京革命軍大舉進攻張作霖,當時局勢非常緊急。由於傅振嵩不是張作霖的老鄉﹝張是東北人,傅振嵩是河南人﹞,因此 張作霖的心腹暗中說些閑話,而張作霖遂召見傅振嵩說,我對你非常信任,但目前局勢非常緊張,你最好暫避開,待以後平靜再來任吧。 傅振嵩為了避嫌只好暫時辭去帥府衛隊隊長之職務。之後張作霖轉移東北時被炸身亡,傅振嵩剛好避過一場大禍。

1928年中央國術成立,舘長張之江派遣駱斌專員到北京招考選抜國術人才,而傅振嵩和孫祿堂、楊澄浦均被入選,進入南京中央國術舘任教練。

初到國術舘時,每天早上互相交流經驗,傅振嵩教八卦掌,孫祿堂教孫式太極拳,楊澄浦教楊式太極拳,無論誰人擔任教練,大家都跟着互相學習。

1929年李濟琛聘請傅振嵩到廣州任兩廣國術舘教練,同來兩廣國術舘的還有萬籟聲,教自然拳,顧汝章教北少林拳,王少周教回族查拳,任生魁是傅振嵩 的姨生,也和傅振嵩教的項目一樣,耿德海教大聖拳。

初到廣州的傅振嵩首先給廣州市民帶來太極拳,既教孫式也教楊式,也教八卦掌。1930年傅永輝由北京到廣州幫助傅振嵩上課教拳。

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不久至38年,廣州已經淪陷,傅永輝和傅振嵩隨廣東省政府轉移到弓韶關。省政府隨即組織粵北國術舘,舘長由省長李漢魂兼任, 副舘長為傅振嵩和劉法孟共同主持教務。傅永輝則派往第七戰區軍官訓練團任武術教官。

1939年,此時孫楊兩式太極拳傅家父子已教了十多年,由於教學經驗豐富,發現楊式太極動作偏重於右,而左式較少不夠平均。 因此大有改革之必要,於是傅家父子便開始修改並創編傅式太極拳。


 
  返回頁頂  











Copyright ©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